新闻中心
【建筑时报】中共四大纪念馆建设专访
2021-05-19
       2021年5月17日,《建筑时报》头版以特别新闻报道:异地再现红色记忆 工地构筑“红色阵地” — 中共四大会址历史风貌“重生记”,对我集团旗下绿地建设第八分公司参与建设的中共四大纪念馆项目,进行了深度专访。
       以下转载原文报道内容 ……
 
       异地再现红色记忆,工地构筑“红色阵地”,中共四大会址历史风貌“重生记”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
       建党初期,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过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为一大、二大、四大。相比一大和二大会址极具上海地方风格的石库门建筑所赋予的红色影响力,四大似乎没有那么引人注目,甚至它的开会地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一直是个谜 ……
 
       红色记忆:从小团体到大政党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虹口淞沪铁路旁的一座石库门建筑里,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谭平山、周恩来等20人,代表着全国994名党员。
       这次秘密会议通过了14项文件,大会还首创性地提出多个理论: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要掌握民主革命运动的领导权;第一次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第一次将党的基本组织由“组”改为“支部”,规定“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个支部”,至今,支部、基本组织等概念仍在沿用。同时,将党的最高领导人由委员长改称为“总书记”,各级党的领导人称为“书记”,这一称呼沿袭至今。
       建党初期,由于党员人数较少,且地域分布有限,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中共四大将“支部”确立为党的基本组织后,支部作为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位,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党员人数从中共“四大”召开前的994人,发展到中共“五大”召开前的57963人。中共四大也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宣传性的政治小团体发展转变为真正的群众性政党的重要转折点。
 
       红色建筑:毁于战火 异地“重生”
       今天,在上海虹口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内,竖着一块“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遗址”纪念碑。这里原本是一幢坐西朝东的砖木结构假三层石库门民居,但毁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的炮火。为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共四大的开会地点一直是个谜。直到经当时参会并任大会记录的郑超麟现场确认,会议遗址终又展现在世人面前——1987年11月17日,上海市政府颁发文件,明确“虹口区东宝兴路二百五四弄二十八支弄八号”为中共四大会址遗址,并在中共四大召开70周年之际,予以勒石纪念。
       中共四大会址确认后,又开展了相关史料的发掘和考证工作。2006年,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在多伦路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7月12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参观陈列馆时指出,优秀文化和革命精神是历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此后,为弥补陈列馆规模较小的遗憾,筹建中共四大纪念馆的设想被提上了日程。
2011年6月24日,中共四大纪念馆开工典礼在其遗址以东大约300米的四川北路公园内举行。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利用公园地下车库附属的辅助用房改建而成的中共四大纪念馆于2012年9月7日正式开馆。而此前很长时间,新中国成立前在国内召开的六次中共全国代表大会,唯有四大没有建立正式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填补了这段空白,江泽民同志为此题写馆名。
       不同于中共一大、二大会址在原址上“修旧如故”,异地重建的中共四大纪念馆在缺少原初场景的情况下,将历史见证者郑超麟的一段回忆前往会议地点路线的文字作为方案设计的主要线索,在历史地图上大致还原文字中记述的内容后,这张历史地图叠合到四川北路公园的平面图上,得出了一张符合文字描述的情景的新的场地平面。而这张场地平面在随后的公园改造中,被融合设计成为相应的红色地砖、花坛、水池、小品等。人们进入公园前往纪念馆的路径,就是1925年参会代表们曾经拥有过的历史情景——直通纪念馆的公园中央大道与当年地图上的东宝兴路重叠,地上错落有致的红砖仿佛一幢幢相邻的石库门建筑,而中共四大纪念馆的位置正是与这些场景位置相呼应的四大石库门楼房的所在地。
从公园到纪念馆的行走过程,犹如穿梭于1925年的里弄中,通过历史场景和地理空间的重建激发了参观者对这段当年情景的想象,也述说着一段曾经易被忽视、地位特殊却至关重要的中共历史。
 
       为迎接建党百年,中共四大纪念馆近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场馆修缮与布展提升工程,将于今年7月1日前修缮完毕,并正式运营。承担此次修缮的绿地城市建设发展集团项目经理韩嘉胤也是10年前纪念馆改造工程的项目经理,在带领记者参观最新施工进展的同时,仍不时提及如今依旧保存完好的十年前的建设成果。
与同样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和二大纪念馆一样,中共四大纪念馆也选择了极具石库门特色的禇红色外围砖墙,同时通过砖墙间有序的镂空组合勾勒出石库门建筑的轮廓。“这不是简单的装饰贴面,而是在原来建筑外围又重新砌了一堵新墙,”韩嘉胤告诉记者,十几米高的墙由整块整块的页岩红砖垒砌而成,施工要求相当高。为了加强整堵墙的牢度,专门在每隔50公分高度就在红砖缝隙间拉起一道拉结筋,犹如一根根腰带将外墙牢牢箍起。而砖与砖之间需留宽1厘米、深凹5毫米的缝隙,不仅相对常规缝隙宽了一倍,还不同以往平缝或者凸起的元宝缝,凹陷下去的缝隙也给施工带来了不少难度。韩嘉胤介绍,只能用钢筋作为压缝的工具,“工人们必须用钢筋一点一点把填缝剂往里抽压,才能形成如今看起来明显的缝隙。”同时,为了做好防腐工作,每块页岩红砖在未上墙前就做好了两道防护喷涂工艺,整堵墙砌筑完成后再刷一遍,相当于为建筑穿上一件结实的“雨衣”。在今年的修缮中,外墙再次做了一遍防护,崭新的禇红色使得整幢建筑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
 
       除了纪念馆的外观贴近石库门建筑的色与形,这一次修缮也在内部展厅中还原了上世纪20年代最地道的“老上海”里弄风情。据介绍,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共四大原址所在的里弄应为东宝兴路“广吉里”。为此,这次修缮布展中大量运用了石库门元素——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厚木做门扇,漆红雕花木窗,门窗上部半圆形的山花楣饰,鱼鳞状花岗岩铺装 的弹格路……贯穿于整个展陈过程。此次修缮改造还将展陈面积从原先的约2600平方米增加到近4000平方米,力求打造全景式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同时,室外的红旗广场也正在进行大改造,通过调整绿化、水池与花坛位置,为更多人群的集会留出广阔的空间,并增设了汉白玉国旗台,与中共四大召开年份相呼应的19.25米高的旗杆也已立起,还拟在广场上排布31块地板砖,镌刻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间“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党史大事记,将红色故事从纪念馆里的展陈一直延伸到馆外的景致中。
 
       红色传承:夯实基层“红色阵地”
       “很荣幸两次参与建设这个红色建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党的元素放在首位,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要求。”韩嘉胤介绍,建造中共四大纪念馆既是为书写党史新篇章作贡献,又是提升项目党建工作水平的难得机会,为此,项目部临时党支部把建好纪念馆作为锤炼党性的“红色阵地”。
 
       韩嘉胤至今仍记得10年前的一个下雨天去察看实地时的场景,废弃多年的旧房室内四面渗水,天花板和墙面因结构疏松而在室内形成小水流,地面由于地下潮湿而往外泛水……老旧辅助用房改造由于结构及水电图纸不齐全、地下障碍物情况复杂、地下设备管线情况难以预计,给基础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在项目建设初期,防漏和防水成了两个难点。面对这一系列结构未知又四处漏水的“老破旧”难题,项目部临时党支部首先将全体党员召集在一起,要求大家坚定信心、带头攻关,在工地上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作用,大家通过深入查找资料和反复论证,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先是将顶面和墙体局部漏水厉害区域挖土重新做防水层,然后对旧房墙体进行改造、加固并做成了双墙防水,最后在地面做了三道防水,如此“三管齐下”终于解决了旧房漏水难题。韩嘉胤说,10年后的今天再看这些防漏防水举措仍是十分有效。
 
       为了在繁华的市中心顺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部还成立了党员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党员服务队通过项目部临时党支部和项目所在地居委党组织形成的党建共建渠道,重在协调与周边居民的关系,每当施工有噪声、光污染、渣土外运等情况时,做好事先通报工作,并尽量把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四川北路的“文明指数”不因施工而受影响。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细节,使周边居民体会到了文明施工的新风,从开工到完工,没有一起投诉,和谐施工的要求真正融入到了项目建设全过程。青年突击队则重在应对突发情况,勇于担当完成“体力活”的同时,还充分发挥熟悉高科技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纪念馆的内网和外网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信息查询互动区域,为参观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党员和建设者们全情投入、追求完美,使建筑与展品融为一体,最终该项目荣获了上海市建设工程白玉兰奖。
 
       在迎接建党100周年之时,绿地城市建设发展集团又投入到中共四大纪念馆的修缮工作中。该集团董事长、总裁谈德勤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中共四大纪念馆是我们的荣幸,建好中共四大纪念馆是我们的责任。“大家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一定要建好这一红色工程,并通过红色工程的建设来传承党的优良传统,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推进企业不断发展。”
 
       谈德勤介绍,我们积极把建设红色工程和传承优良传统结合起来,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思想领先。首先是要让建设者了解中共四大的来龙去脉和重要意义,让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在具体工作中才不会机械地照图施工,而是把“四大”元素、把思想感情主动融入一砖一瓦之中,让建筑更有生命力。
 
       第二,立足大局。中共四大纪念馆建成之前,新中国成立前在国内召开的党的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唯有四大没有正式纪念场馆。为此,我们引导建设者通过当时的建设工程能充分认识到,我们正在填补一个令人注目的空白。同时着眼上海,我们把建设好中共四大纪念馆作为形成上海红色资源整体效应的重要一环,以此在传播党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接受熏陶。在建设中共四大纪念馆的过程中,中央和上海的许多领导同志、党史专家亲临现场,对施工现场的各方面工作提出了要求,特别是江泽民同志还亲笔题写了馆名。这些对我们加强党建工作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对每一位领导和专家的讲话、指示、意见,我们主动从学习党史、改进施工、加强党建、优化服务等方面加以梳理,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第四,锤炼党性。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建成之时,公司党委就在项目部会议室召开党员大会,重温入党誓词并瞻仰展品。此后每逢七一等党内重要节日,公司各级党组织就组织党员前往中共四大纪念馆反复锤炼党性,激励着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许多员工还经常把自己的家属带到纪念馆,既让他们感受绿地建设者亲手栽培的成果,更让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这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谈德勤总结说,我们深深感到,中共四大纪念馆是一个加油站、是一所学校、是一座熔炉、是一座丰碑,她将持续发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作用,把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